重点小说
作者:Elena 日期:2011-3-26 13:40:00
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小说部分(二)
小说知识复习
《红楼梦
中国清代长篇小说。一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人物分析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BR>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
宝黛悲剧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简述)
1宝黛的爱情描写联系着广泛的社会生活,并不是单纯的描写爱情,而是把爱情描写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挖掘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2突破了以往爱情故事中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写法,描写了青年男女在长期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上的爱情。
3突破了以入爱情故事中淫邀艳约,偷玉的庸俗描写,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情。
4突破了那咱夫贵妻荣的大团圆结局,创造了振憾人心的悲剧。
“总之,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破了。”
艺术特点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鲁迅的《风波》
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〇主题:
小说描写1917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〇人物: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相当的待遇".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〇艺术:
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象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事件骤变,发展.最后又以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皇帝没有坐龙庭"而矛盾消解.
②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由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断魂枪》(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老舍本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我这一辈子》等等。解放后,创作话剧《茶馆》《龙须沟》等等。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政治经济压迫,西方的物质文明涌进了中国。中国传统的文化被西方物质文明所代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品描写一个老拳师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于是只能用温旧梦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心灵,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抗衡的一种手段。

  二,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有年月,有地方,千真万确,敢起誓。”

  描写时代变迁,沙子龙的落寂,徒弟们对他的崇拜。

  第二部分:“王三胜,沙子龙的大徒弟——他独自上了天汇。”

  描写沙子龙的大徒弟王三胜街头卖艺败给孙老者,沙子龙不传“五虎断魂枪”。

  第三部分:最后两段。描写徒弟们对沙子龙的失望,沙子龙被人们遗忘。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小说开始部分环境描写的意义。

  展示了时代背景,有三层意思。(1)时代发生了急剧变化;(2)传统文明正逐渐被西方文明所替代;(3)落后的封建文化无力抵御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侵入。

  沙子龙的性格特征。

  落伍孤寂,保守固执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征。

  王三胜;粗俗浅薄,争强好胜;

  孙老者;执著进取,爽快利落。

  小说主人公是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对沙子龙性格起了鲜明对照的,反衬的作用。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

  如对孙老者,王三胜的肖像描写;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王三胜“扣枪,向前躬步,枪尖直奔老头子的喉头去”。“抄起枪,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真切地表现了王三胜急于求胜的心情,鲁莽好胜的性格。
  掌握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孙老者的眼睛“黑得像两口小井”,后来“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这个比喻,赋予人物动感,活力,对丰满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结尾“夜静人稀,——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这段的意思及意义。作品结尾,交代了结局。沙子龙已被人们遗忘,然而他仍像从前一样,既沉湎于往日的旧梦,又报定不传的宗旨。他的复杂心态,再次展现,强化了主题。
  这段运用画面描写,剪影勾勒的手法。
  《米龙老爹》(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小说家,评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
  1879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个文人在巴黎市郊梅塘公寓聚会,以普法战争为题个人写一篇小说,汇成《梅塘小说集》。莫泊桑以《羊脂球》独占鳌头。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占领了法国领土。法国人民与占领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最终赶走了入侵者。
  《米龙老爹》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爱国者米龙老爹的英雄形象,集中刻画了他机智勇敢,大义凛然的思想性格。
  二,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这株葡萄栽的地方,正好是老爹被枪杀的地方。“
  描写现实丰收景象。倒叙引出老爹的故事。
  第二部分:“从事情发生在1870年的战争中——以下是他们问出来的。”
  追忆米龙老爹表面接待普军,暗中杀地,最后被捕。军事法庭审讯。
  第三部分:“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浑身是血。”
  记录米龙老爹的口供,描写米龙老爹的复仇心理,杀16个普军兵士的经过。
  第四部分:“他讲完以后——”
  描写米龙老爹拒绝求生,英勇就义。
  《学习要点》
  1,掌握米龙老爹的人物性格。
  爱国主义的复仇思想;(2)机智勇敢的品格;(3)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2,重点掌握小说倒叙的手法。
  小说开始先描写一片丰收在望的田园风光,然后再追忆出往日的艰苦斗争的故事。属于倒叙手法。一是可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二是表示后代对米龙老爹的怀念,为故事作了情感上和内涵上的铺垫。
  3,重点掌握小说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法交互使用的特点。
  小说先用第三人称叙述,米龙老爹用第一人称来回答普军的审问。中间是写米龙老爹的口供,转为第三人称。避免呆板,单调,更能讲故事说清楚。
  4,掌握小说肖像描写与细节描写。
  对米龙老爹的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有两处:米龙老爹两次向普军团长吐唾沫;审问米龙老爹时,“老翁挺起关节不良的脊粱,用一种谦逊的优雅的休息姿势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表现老爹视死如归的性格。
  《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开头部分。“一个月以来,烈日在田地上展开了炙人的火焰——在天空之下展开他们那些雪白而且粉红的光彩照人的圆顶。”
  描绘了丰收在望的景象。
  暗寓人们对米龙老爹的怀念之情。
  引起下文,并在情感上,内蕴上作了铺垫。
  与后面米龙老爹被杀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现在平静的生活来自像米龙老爹一样的先烈对敌人的反抗。
《麦琪的礼物》(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欧亨利美国小说家,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小说情节生动,结局出人意料。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
  二,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开始——求求上帝,让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
  描写女主人公为丈夫买圣诞节礼物的曲折过程。
  第二部分:“门打开了——现在请你煎肉排。”
  描写夫妻双方交换礼物以及它们各自的意外发现:他们为对方牺牲个自宝贵的东西。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作者对小说的两位男女主人公真情评价。
  《学习要点》
  说明“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麦琪是基督出生时从东方来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麦琪首开圣诞馈赠礼物的风俗。本文以麦琪的礼物寓指主人公在圣诞节时互赠礼物。
  重点掌握小说“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式。
  小说重点描写妻子德拉卖自己的头发为丈夫杰姆买表链的故事,而丈夫杰姆卖自己的表为德拉买发梳的故事则是在故事结尾才一笔点明。小说有两条线,一明写,一暗写,这就叫“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法。既可避免重复,呆板,又可造成强烈的悬念。
  掌握小说通过人物外部动作和表情描写刻画心理活动。
  主要体现在描写德拉决心买掉头发时的心理过程。
  “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表现人物想起卖发买礼物的方法时的兴奋心情;

  “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表现人物惊骇心情。

  “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表现对秀发的留恋。
  “她穿上她哪褐色的旧外套——来到街上”表现卖掉秀发的决心。
  《重点段落简析》
  课文最后一段“我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他们就是麦琪。”
  1,“两个笨孩子”指的是德拉与杰姆。他们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只能用卖掉自己心爱之物这样的笨法子来为心爱的人买圣诞礼物。
  2,虽然他们收到的礼物都成为无用之物,但是透过这一行动,看到对方的心,增强了两人的感情,所以是最聪明的。
  3,赞扬了德拉与杰姆善良心地
  • 标签:重点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